250414每日情况通报(总第4419期)
每日情况通报
(总第4419期)
党政办公室
改革与发展研究室 2025年4月14日(星期一)

n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5年工作会议在京举行 近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5年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会议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202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高质量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安排部署学会2025年重点任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林蕙青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学会要在教育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强化理论武装,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二是加强新型高端智库建设,努力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研究中心;三是促进国际交流合作,成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高等教育中心的重要支点;四是打造政产学研用品牌活动,搭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高水平协同平台;五是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打造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一流学术社团。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周天华在报告中围绕一项根本任务、三项重大改革、四项战略行动,介绍了高教司2025年重点工作。他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优化专业布局结构,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核心要素改革,深入实施创新教育改革,开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2.0建设行动、国家战略急需人才超常规培养行动、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创新行动、高等教育“出海”行动,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先导力量。(《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n以分类评价机制引领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有哪些关键要点? 近日,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桑标在文章《高校分类评价机制构建的重要经验与关键要点》中提出,结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整体战略谋划,以分类评价机制引领分类推进高校改革要抓住以下关键要点:一是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评价指标应重点关注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彰显人才培养特色水平等作为核心观测点,对不同类型高校优化人才培养定位形成有力牵引。二是实现评价标准的多元化。高校分类评价标准要涵盖学科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经济社会紧缺人才培养、探索前沿科学问题、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主动融入和支撑区域及行业产业发展、产教融合机制与成效等不同方面的表现与贡献度,重视对高校特色性发展的评价。三是以数据驱动智能评价。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通过数据驱动的智能评价,提升评价的精准度和效率。四是将全球视野与本土实践结合。在高校分类评价的实践中凝练中国教育治理特色,为参与全球高等教育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此外,也要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作为重要评价指标。(《中国高等教育》)
【院校动态】
n清华大学拟建4个新书院 近日,清华大学教学委员会2025年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会上表示将拟建AI+、国际化STEAM、能源方向、未来工程方向等四个新书院。清华大学校长李路明表示,该举旨在融合相关学科优势,进一步探索完善清华特色中国书院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改革优化。据悉,国际化STEAM书院将同时面向国际和国内招收本科学生,在宽口径的理工(STEM)人才培养中融入艺术、创意要素,学生可获得交叉工程或相关专业的工学学士学位。能源方向书院将致力于培养拥有数理智宽口径工科基础、物质科学思维能力和战略预判眼光的智慧能源创新引领者,将持续推动学生从基础研究到场景应用的全创新链沉浸体验。未来工程方向书院以培养“未来工程引领者”为目标,以“AI驱动的工程+管理”为特色,学生可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工程前沿主题学习,并以交叉工程等7个专业之一毕业和深造。AI+书院旨在以最AI的方式培养最具创新能力的AI人才,以AI核心科学素养为基座,促进AI与各学科深度交叉融合,聚合学科前沿与产业中坚力量,为AI时代原住民构筑丰饶的成长生态。(《光明微教育》)
n中国科学院大学前沿交叉科学学院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前沿交叉科学学院举行首届学生开学典礼,首批招收来自69个学科专业的368名优秀在读博士生,聚焦科技前沿,实施超常规培养,旨在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据悉,学院成立人工智能科教融合中心、集成电路科教融合中心、量子科技科教融合中心和生物制造科教融合中心,涵盖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科技、数学等学科的众多交叉研究领域。学院采取导师组制进行博士培养,导师组由从事急需紧缺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导师组成,每个导师组至少有3名导师,包括国家重大任务研究人员中的博士生导师(第一导师)、学院导师(校本部骨干教师,全流程参与学生培养)和企业导师。学生将以团队形式在导师带领下集体攻关,一旦学生取得了创新性的科研成果,随时可以申请毕业。同时,不再将论文作为唯一评价标准,探索成果展示的多样化,如专利、国家标准等。(《中国教育报》)
【国际视野】
n斯坦福大学发布《2025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政策摘要》近日,斯坦福大学发布《2025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政策摘要》,报告全面分析了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涵盖技术性能、行业投资、国家竞争格局以及政策治理等关键议题,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及相关受众提供人工智能发展的全局视角与数据支持。报告关键摘要如下:一是公共部门在尖端人工智能发展上仍落后于行业,计算需求持续飙升;二是显著的技术性能提升伴随着标准化评估方法的缺失;三是美国在人工智能发展的许多方面仍保持领先,但与中国等国家的竞争日益激烈;四是随着人工智能的经济机遇显现、事件增加及全球公众对人工智能公司保护个人信息和人工智能系统无偏见的信心显著下降,各国政府正通过监管和投资加强人工智能治理。(《Policy Highlingts》)
【校内要情摘要】
n致远学院举办“人工智能赋能课程建设”专题交流会 近日,致远学院举办 “人工智能赋能课程建设”专题交流会。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姜开达作专题分享,系统介绍了AI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展,包括智能出题、课程知识库、AI助教系统、教材推荐与分析等,展示了AI工具在提升教学效率和个性化学习方面的潜力。交流环节中,多位老师围绕“AI辅助教学是否适应现有教学方式”“是否需要引导学生主动使用AI”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会老师普遍认为,AI技术的引入不仅带来教学手段的革新,更促使教学理念从“传授知识”向“引导学生提问、理解与批判性思考”转变。此外,围绕“AI在出题、教材编写、知识点提炼等方面的实践价值”展开热烈探讨,同时提出“AI抄作业”“同质化内容”等潜在风险,强调AI应成为教师智慧的助手,而非替代者。本次专题交流会为课程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思路与动力。致远学院将继续围绕育人核心,积极探索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的创新融合,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助力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培养。(致远学院)
n“声入人心”学生理论宣讲团举办“铸魂·腾翼·聚智”集体备课会 近日, “声入人心”学生理论宣讲团举行“金话筒”训练计划“铸魂·腾翼·聚智”集体备课会,邀请来自中国商飞民用试飞中心、校党委宣传部、校团委、图书馆等校内外专家学者共同参加。马院院长邢云文表示,要深入挖掘中国大飞机和试飞员的故事,将其讲好、讲透,让这些故事能够走进校园、走进思政课堂。会上,宣讲团四组成员分别以《云端上的中国名片:大飞机半个世界的逐梦之旅》、《“琮”何而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因密码》等主题进行宣讲展示,与会专家进行了深入点评。宣传部部长胡昊强调,未来要聚焦交大优势学科,持续打造若干不同主题的品牌;持续加强与不同学院、不同学科间的合作,让宣讲既有载体又体现思想性;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更好地宣传和阐释党的创新理论,让党的理论深入群众、深入人心。(马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