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710每日情况通报(总第4479期)
每日情况通报
(总第4479期)
党政办公室
改革与发展研究室 2025年7月10日(星期四)

n中国科协主席对话青年:热门学科往往从“冷门”开始 近日,中国科协主席与青年科技人才见面会举行。中国科协主席万钢与200多名青年科技人才代表进行面对面交流,结合自身在成长、求学、工作等方面的人生经历,给予青年科技人才悉心指导和亲切鼓励。针对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方向,万钢认为,人工智能正在迎来关键窗口期,给理、工、农、医等各个领域都带来了新变化,正在重新塑造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随着人工智能向各个领域渗透,它会给青年科技人才提供很多机会,建议青年科技人才要自立自强,掌握更多跨学科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不断学习使用新工具,并用经验规律训练人工智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提供服务。面对如何坐稳、坐实科研“冷板凳”的问题,万钢指出科研就需要这种沉下心来潜心做事的态度,做基础研究是漫漫长路,但不要为此感到恐惧,要坚守科研初心。关于如何在热门和冷门领域进行研究方向的选择,万钢提出,很多热门学科往往是从冷门开始的,关键是如何瞄准战略方向去寻找未来需求,哪怕自己的领域开始是小众和冷门的。希望青年科技工作者多选择小众专业,做先驱性研究,只要掌握了真本领,坚持走下去,就会发展起来。(《中国科学报》)
n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服务强国建设的战略先导力量 近日,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发表文章《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打造服务强国建设的战略先导力量》。文中指出,高水平大学要对大学职能进行变革和提升,加快打造英才汇育地、创新驱动力、创业加速器,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是锻造新人才,培育具有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中坚力量。围绕强国建设强化战略人才引育,深化战略任务导向的人才制度改革;围绕区域创新推进人才流动共享,贯通高校、平台、企业人才资源;围绕人才成长健全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评聘体系,建立人才特区、学术特区,营造有利于人才引领作用发挥的生态环境。二是探索新结构: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不断提升创新能级,以国家需求和重大任务为牵引,开展有组织科研攻关;以交叉融合驱动战略学科布局和前沿基础研究。三是培育新文化:塑造与区域文化高度契合的创新创业生态。在大学与企业之间产生新结构,促进研究人员与企业家互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区域文化与大学精神的互动交汇,既让大学精神为区域发展注入创新活力与精神动力,也要推动区域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产业特色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提供实践土壤;形成循环共生的创新生态,融汇创新人才、创新结构、创新文化,形成卓越的创新创业生态。(《中国高教研究》)
【院校动态】
n香港大学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落户上海浦东张江科学城 近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浦东新区人民政府、香港大学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在新区办公中心举行,标志着香港大学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正式落户张江科学城。该学院将聚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等前沿领域,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科研平台和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据悉,浦东将深入贯彻落实十二届市委七次全会精神,全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支持学院在张江落地发展,积极构建贯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加速形成科技创新新动能。市教委将以此次合作为契机,推动两地教育资源共享、学科交叉融合,助力上海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香港大学将以灵活机制和国际化优势,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水平学院,助力上海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三方将紧密合作,尽快推动学院落地,努力将项目打造成为服务国家战略、引领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上观新闻》)
n华东师范大学与西门子医疗系统有限公司携手打造“产教融合”闭环创新合作生态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与西门子医疗系统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深化在原创技术研究、成果转化、新技术应用推广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打造“产教融合”闭环创新合作生态新标杆,携手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表示,华东师大在磁共振与分子影像领域积淀深厚,医学磁共振与分子影像技术研究院围绕国家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求,持续聚焦产学研结合与成果转化,期待通过战略合作,共同推动高端医学诊疗设备技术及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会上,双方代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仪式上,双方围绕合作模式的创新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国际交流等多方面达成重要共识。未来双方将致力于探索建立联合实验室、联合培训中心,共建高质量医学科研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搭建中德项目合作示范平台。(《华东师范大学官网》)
【国际视野】
n澳大利亚临时高等教育委员会(ATEC)启动:驱动一体化教育体系改革 近期,澳大利亚临时高等教育委员会正式成立,标志着该国高等教育改革进入新阶段。该机构旨在落实《澳大利亚大学协议》的核心建议,统筹职业教育与培训与高等教育系统,应对国家未来技能需求。ATEC作为独立机构,将在过渡期内(2026年全面立法运作前)主导四大结构性改革:一是推动一体化教育体系:打破职业教育与培训和高等教育间的壁垒,促进体系融合。二是实施管理式增长资金分配:根据国家战略目标分配教育经费。三是建立需求导向拨款机制:在核心资助模式内优先保障弱势群体教育公平。四是协商任务契约:与院校订立绩效协议,构建多元化、响应迅速的高绩效教育生态。该机构的核心使命是通过长期改革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其运作机制包含:独立政策咨询、多层政府协作以及数据驱动决策。(《澳大利亚教育部官网》)
【校内要情摘要】
n上海交大创新开设“人居设计”本科专业 近日,教育部公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上海交通大学2025年获批增设国内首个“人居设计”本科专业。设计学院院长阮昕表示,四年制“人居设计”本科专业,聚焦未来人居环境的复杂性与挑战性,以交叉学科的创新框架,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创新思维与综合能力的通才设计大师与管理英才。据介绍,“人居设计”涵盖整个人造世界,既强调通过物质环境的营造(城市、建筑、生态景观、交通工具和器物产品)、虚拟空间建构(AI、程序、信息和网络)与人文精神浸润(艺术、文学、历史和场所性)形成人类生活的一个有机载体,更注重以交叉学科的流变复合框架构建“人—居所—生活方式”的和谐共生关系,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全维度品质提升。该专业将构建“1+N”特色培养体系。“1”是以“大设计”通识课程夯实设计思维、人文素养与基础技能;“N”则通过“理论-实践”双链并行的教学模式和“专任教师学业导师+设计实践导师”双轨制培养机制。(设计学院)
n人文学院举办首届“人文与科技”国际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 近日,首届“人文与科技”国际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顺利举办。本次会议由人文学院主办,以“人文与科技相互融合、相互助力的国际中文教育”为主题,汇聚了来自中国、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的百余名学者及行业专家,围绕数字化与人工智能转型、学科建设、区域与国别问题、教学资源与方法创新、中华文化传播等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前沿议题深入研讨,为国际中文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多维视角与实践路径。主办方认为,人文精神的深厚滋养与科技力量的创新驱动,希望能将本次会议打造成一项定期开展、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活动,助力交大人文学科和国际中文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