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118每日情况通报(总第4537期)
每日情况通报
(总第4537期)
党政办公室
改革与发展研究室 2025年11月18日(星期二)

n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出现了新特征,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将在2032年达峰。一是《建议》进一步明确,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这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律的准确把握和洞察,对人才支撑、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充分表明教育已经成为支撑和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战略要素,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这更需要我们把教育系统有机地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系统,实现创新、产业、资金、人才的有效融合,助力提升、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二是《建议》从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入手,并对“为谁培育人才、培育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育人才”这一根本问题作出了系统性部署。我们将重点推进高校分类改革和区域结构布局,同步建设好国家人才供需大平台,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为导向,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对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命科学、新能源、量子科技等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前沿领域,大力加强并推动国家学院建设,不断深化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和卓越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以超常规方式把头部高校、头部企业、科研机构以及社会多种创新平台有效地集聚起来,推进国家交叉学科中心建设,让基础学科、基础研究为我们长远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微言教育》)
n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交流会召开 近日,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交流会在京召开。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徐青森,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谢少锋出席并讲话。会议指出,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是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重要举措。2019年起,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大力支持下,教育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聚焦集成电路、储能技术、医学攻关、生物育种、人工智能等5个关键领域,先后支持33所高校建设了45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六年来,各平台在有组织人才培养、科研攻关、产业服务方面取得一系列标志性建设成效。会议强调,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推动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扩围增量,进一步健全行业部门、高校、企业等协同机制,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布局高水平学科专业集群、打造高能级科研创新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教育部官网》)
【院校动态】
n北京大学成立国际知识产权学院 近日,以“AI for Science”为主题的2025西丽湖论坛开幕式暨主论坛在深圳大学城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与北京大学共同建设的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正式成立。该学院由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具体承建,充分发挥北大法学的深厚基础和深圳的独特区位功能,通过南北联动,实现优势互补,努力打造集教育、科研、智库和国际合作于一体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高端平台。国际知识产权学院落地于粤港澳大湾区,旨在服务国家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助力大湾区打造高水平知识产权人才高地,为全球知识产权治理与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未来,学院将面向未来科技与国际知识产权治理需求,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创新研究,推动知识产权规则与科技、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中国教育在线》)
n复旦大学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近日,复旦大学与深圳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活动在深圳举行。深圳市市长覃伟中、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出席活动并见证签约。根据协议,双方将按照“服务大局、需求牵引、协同推进、互补共赢”原则,充分发挥市校双方各自优势,创新合作机制、融通优势资源,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深圳复旦研究院”,加快人工智能、医学研究等前沿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促进重大科技原创成果高效产出和转化应用,深化双方在决策咨询、干部培训、医疗卫生等方面协同联动,助力深圳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助力复旦大学不断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复旦大学官网》)
【国际视野】
n印度扩大在非高等教育合作规模 近日,印度拓展全球影响力的布局再添重要举措。尼日利亚教育部长马鲁夫·通吉·阿劳萨与印度高级专员阿比舍克·辛格正式确认了在尼日利亚设立印度理工学院新校区(IIT)的计划。此举既是印度深化国际教育合作,培育国家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也是继2023年印度理工学院开设马德拉斯桑给巴尔分校后,在非洲的第二所分校。从学校定位来看,该校区被寄予建立西非“区域科技中心”的重望,旨在印度的支持下将其打造成为“科技卓越中心”;在办学模式上,尼日利亚IIT校区将借鉴桑给巴尔校区的成功经验,由印度进行学术领导,尼日利亚则负责提供基础设施;在课程设置方面,新校区将依托印度的学术专长、师资及IIT设计的课程,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开设工程、技术及研究等相关领域的课程,预计于2026年开始招生。此外,印度深化全球教育合作的脚步仍在加快,除尼日利亚新校区和桑给巴尔校区外,IIT德里阿布扎比校区已于2024年开始运营。未来印度还将积极探索在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泰国及英国设立IIT校区的可能性,持续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University World News》)
【校内要情摘要】
n学校在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中创历史佳绩 近日,学校在2025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决赛中发挥出色,共斩获特等奖四项、一等奖五项、二等奖一项,以全市第一的成绩连续六年问鼎“知行杯”。本次大赛中,学校共选派来自9个学院的10个项目参赛,覆盖传统文化、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科技创新、长三角一体化、对口帮扶、经济高质量发展六大赛道,充分体现了学校深度融合学科特色的社会实践育人优势,展现了学校“三全育人”体系建设的扎实成效。下一步,学校将系统总结实践育人经验,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深化产教融合,鼓励更多师生投身服务国家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一线,让社会实践“大课堂”成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校团委)
n自动化与感知学院召开研究生导师发展研修会 近日,自动化与感知学院召开研究生导师发展研修会。副院长李元龙希望以本次研修会为纽带,进一步强化导师的育人意识、提升指导能力,持续推动学院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杨大伟强调导师在学位授予与质量保障中的重要责任,并围绕学术规范、论文质量与学生培养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综合办公室主任秦超鼓励广大导师积极引导学生在科研探索与实践创新中深度融合、追求卓越。院党委副书记杲光伟指出导师应秉持 “亦师亦友” 的理念陪伴学生成长,以 “以德育人、以情感人、以智启人” 的育人方式,助力学生在学术道路与人生旅途上稳步前行。在自由交流环节,与会导师围绕研究生指导中的难点问题与实践经验展开深入探讨。学院将以此次研修会为契机,持续完善导师发展体系,不断优化研究生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更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自动化与感知学院)